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对时代大势的不同回答——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和国民党五全大会比较的视角

    王凤青;田萌;丁怡丹;

    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危急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和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围绕判断中国抗战形势、如何进行抗战、谁来领导抗战等与抗战全局密切相关的问题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国共两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把握历史大势、推动历史前进能力的巨大差异。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回应了时代挑战,掌握了历史主动,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主导性政治力量。

    2025年05期 v.46;No.27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东江妇女参与全面抗战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曹秋景;沈海军;

    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日本帝国主义对广东的侵略及东江妇女运动的兴起,促使东江地区的妇女群体纷纷从家庭、学校、工厂、田间等各个岗位汇聚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了一支抗日救亡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江妇女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积极供应战时物资、直接参与武装斗争,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英勇的斗争精神。东江妇女的抗战实践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妇女力量有效发挥的根本保证,注重组织动员是凝聚妇女磅礴力量的关键举措,保障妇女权益是鼓舞妇女广泛参与的重要前提。

    2025年05期 v.46;No.27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统战功能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

    张汝宜;周艳红;

    抗日战争时期,以抗日救亡为主旋律的红色戏剧在多重历史因素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一经诞生便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出巨大的统战功能,在开展国情宣传、激发救国热情,唤起支前热潮、凝聚人心物力,塑造政党形象、增强政治认同,运用文化武器、巩固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政治功能、整合功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戏剧统战实践为新时代做好文化统战工作留下了深刻启示,即坚持党对文化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依托多种演绎形式加强文化统战宣传。

    2025年05期 v.46;No.270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语境、逻辑体系、理论特质

    莫春菊;周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判断,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主要围绕“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三个方面内容展开,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坚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全局性与战略性相统一,坚持人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等鲜明的理论特质。

    2025年05期 v.46;No.270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开创性贡献

    杨勇;陈丽彬;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重大论断与全新命题,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透彻领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审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把握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的实现要坚守解放思想的“总开关”、坚定文化自信的“复兴路”、坚持自我革命的“新密码”、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第二个结合”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新内涵、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的新势能、标注了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高度,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2025年05期 v.46;No.270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法论遵循

    王晓青;陆森;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强大的实践伟力和深刻的价值意蕴,其蕴含的“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依托,坚持守正创新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厘清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思路,坚持系统观念把握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全局,坚持胸怀天下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前途命运。“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法论遵循。

    2025年05期 v.46;No.27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苏区研究

  • 厘清账目、统一财政与防范风险:中央苏区会计制度的构建及其运行

    刘魁;

    为了实现财政管理的统一化,并有效遏制贪污浪费现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际,即着手于会计制度的全面统一与规范工作。此项工作涵盖了会计年度的明确界定、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记账方法的标准化、账簿管理的规范化及凭证单据的严格审核等多个维度。中央苏区会计制度的构建及其运行,在为苏维埃政府提供至关重要的财政数据的同时,也遭遇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会计人员违规操作等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中央政府适时颁布了《会计规则》,并设立了稽核科,专门负责查处贪污案件。这一系列措施的有力实施,显著增强了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中央苏区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苏维埃政府财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财政保障。

    2025年05期 v.46;No.270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工农武装暴动到工农兵武装暴动:中共中央建立苏维埃政权方式的转变

    曾耀荣;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反对中国进行苏维埃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斯大林主张中国进行苏维埃革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由反对苏维埃革命到积极推动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主要方式是联合工农武装暴动。但是,地方党组织重视农民暴动,出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分离。同时,南昌起义失败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中共中央面临着如何保存南昌起义失败后的军队的问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出军事因素和工农革命力量结合,中共中央提出汇合工农兵武装暴动,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这既解决工农武装暴动中城乡分离问题,也推动中国革命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2025年05期 v.46;No.270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八七会议“找着新的道路”研究

    谢观音;

    大革命失败后,为领导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向全党提出“找着新的道路”的号召与任务。为“找着新的道路”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决定汇合农村的农民运动与城市的工人运动、士兵运动,推动工农兵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但在暴动中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为领导、以首先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其实质、内涵乃城市革命道路的反映,结果在实践上给党和革命事业“招致了许多损失”。另一方面“找着新的道路”为毛泽东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提供了一定的任务号召与政治支持的作用,中共中央“找着新的道路”实践受挫及其反思也为毛泽东提供了经验教训,既要坚持以农村为中心、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以农民为主力、重视军队的作用,又要看到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特殊性与长期性。

    2025年05期 v.46;No.27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研究

  • 社会拥挤对大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控制感与自我监控的作用

    崔烁;薛朝霞;王晓明;

    采用行为实验逐步探究社会拥挤对大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及控制感与自我监控在其中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拥挤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合作行为;控制感在社会拥挤与合作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监控在社会拥挤与控制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会拥挤既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合作行为,亦会通过控制感间接影响合作行为,而自我监控调节了社会拥挤与控制感的关系,即个体自我监控水平越高,对社会拥挤越敏感,越容易引发控制感下降,继而减少合作行为意愿。

    2025年05期 v.46;No.27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同伴拒绝和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

    刘经兰;黄蕾;

    为探究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同伴拒绝分量表、心理资本测量问卷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对8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同伴拒绝、心理资本、冒险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分别通过同伴拒绝、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和同伴拒绝与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冒险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2025年05期 v.46;No.270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身体不满与中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与个体中心的分析

    胡馨方;张珊珊;

    以变量中心与个体中心双视角探讨身体不满与中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关系。采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荷兰饮食行为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对11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基于变量中心分析,身体不满正向预测中学生情绪性进食,抑郁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正念在身体不满与情绪性进食中介模型前半段路径具有调节作用;(2)基于个体中心分析,中学生身体不满与正念可以划分为“高不满低正念”“高不满高正念”和“低不满高正念”三类;以“高不满低正念”为参照,发现抑郁在其他两类分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身体不满、正念及抑郁对防范中学生情绪性进食具有重要作用,且身体不满与正念存在不同匹配模式。

    2025年05期 v.46;No.270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想政治教育

  • 数字技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刘格菁;

    随着数字技术的浪潮,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实践图景。数字技术的赋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条件,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创新了育人环境,配置了育人资源,提升了育人实效,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在异化风险、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存在正面交锋、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真假交错的风险挑战。通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挖掘与生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管理等举措,打造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2025年05期 v.46;No.27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文化精准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与路径优化

    文林波;冀志宏;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其精准传播策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研究聚焦于如何做到“精准”以最大化其教育价值,深入探讨其在强化政治信仰、引领思想观念及提升道德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面对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渠道狭窄”及“受众冷淡”等挑战,重点分析实现精准传播的策略与方法。具体而言,通过精炼创新形式,构建“多元融合、时代共鸣”的传播体系;精确选择渠道平台,实现“跨界合作、资源共享”;精细组织受众参与,建立“互动反馈、共同创造”的优化路径,旨在确保红色文化能够精准对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升教育效果,为培养具有坚定信仰、正确观念及高尚品德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2025年05期 v.46;No.27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智赋能红色资源多模态转化的三重逻辑

    李三宝;蔡玉兰;

    红色资源多模态转化与数智技术具有严密的逻辑耦合和时代关联,深入探究数智赋能红色资源多模态转化需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实践逻辑内部关系,且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以理论逻辑为出发点,构建统一数据规范体系,实现红色知识结构化表达与智能激活,重塑红色价值表达方式,推动红色精神活化转化,强化多模态融合与价值传播;以现实逻辑为着眼点,积极应对文化碎片化、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满足数字原住民参与诉求的必然选择,多模态技术集群的成熟应用、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协同推进,为红色资源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以实践逻辑为落脚点,提出数据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多态融合叙事与传播、沉浸式体验设计应用等现实路径,实现红色资源与现代科技全方位深度融合,推动红色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

    2025年05期 v.46;No.27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闻与传播

  • DeepSeek 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机理、问题审视与路径选择

    杨丽艳;张嘉南;

    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模型自主化、技术开源化、推理逻辑化等特征,为探寻红色文化传播规律、解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激发红色文化传播活力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在DeepSeek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暴露出“理性分裂”致使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反馈滞后”致使应然状况背离实然状况、“知行异化”致使感知体验消解具身体验等问题。鉴于此,必须树立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传播观,警惕价值流失风险与内容稀释风险;牢牢把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规避传播内容僵化与传播媒介单一的问题;践行虚实交互的两点论原则,防范代际传播困境与学术孤岛效应,力求将技术动能转化为传播效能。

    2025年05期 v.46;No.270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型样态、风险表征与纾解路向

    黄焕汉;谢杰彬;

    伴随智媒时代的到来,智能分发、数字交互、虚拟仿真和人机智联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动能。但与此同时,技术衍生的信息茧房、信息噪音、资本僭越与黑箱效应深刻影响着红色文化传播效能的整体提升。为有效应对智媒技术与红色文化传播融合演进变革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症候,须着力于深耕内容生产以实现优质供给、引导算法向善以实现技术反哺、培育智媒素养以坚守价值立场、加强规制监管以营造良好生态,进而实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效能的最大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70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中华》历次改版的内容变化及原因——基于Nvivo14的质性分析

    孔亮;

    《红色中华》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喉舌,它为形成“真正的党报”起到了先锋作用。运用Nvivo软件对《红色中华》的324期报纸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报始终坚持“为党为民”的大方向,同时在各阶段的内容也因内部政策和外部形势两大原因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中可以得出其重视宣传工作在革命与实践中的关键作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闻理念及敢于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报经验。运用质性的党报研究方法,汲取基本经验,从而为新时代发挥党报党刊的媒介作用提供历史借鉴。

    2025年05期 v.46;No.27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与路径优化

    涂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自身的特殊价值,它是中国“独特、独有、独到”的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协商民主研究的重点已从理论构建转向实践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机制,优化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

    2025年05期 v.46;No.270 129-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区精神赋能国家认同的学理逻辑

    李想;王志强;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探索凝练出来的精神形态,蕴含着重要的国家认同功能,同时国家认同也为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树立苏区精神赋能国家认同的逻辑应着力于对苏区精神与国家认同关系的深层思考,从逻辑的“起点—中介—终点”三重渐进层次铺展思路。以苏区精神赋能国家认同的合法依据开启逻辑起点;探索本质上的内在关联,映现苏区精神与国家认同的中间媒介;沿着苏区精神与国家认同的互构建塑到达逻辑终点。

    2025年05期 v.46;No.270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简介

    <正>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创办于1983年,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博导2人,硕导40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双千计划”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2人。学院设有中国史、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历史)、旅游管理2个专业硕士点;开设历史学、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及一流建设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旅游管理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省四星级专业。学院建有《中央苏区史》《世界当代史》《走进王阳明》等国家级、省级金课10余门,拥有“历史学专业教学团队”“赣南区域史课程群教学团队” 2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学院建有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王阳明研究中心、新加坡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江西省宋史研究会” 1个省级学会。客家研究中心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基地”。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含重大1项),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

    2025年05期 v.46;No.270 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要求,本刊版式进行相应规范,并对作者来稿作如下要求:1.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2.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尽量不加副标题;不用“浅论(谈)”“试析(论)”“略述(叙)”等表示谦虚的词语。3.在题名下列出作者、作者单位、所在省市与邮编;在首页地脚标注课题名称及编号、投稿日期等;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位及职称、研究方向。4.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2025年05期 v.46;No.270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