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苏区研究

  • 布尔什维克化:苏区时期共青团基础之重建——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的探讨

    孙启正;刘海晓;

    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面临着严峻形势,组织被大量破坏,团内"取消主义""先锋主义"盛行,影响党、团关系,自身组织的缺陷对革命造成严重损失,在接下来的苏维埃革命时期,共青团面临理论、组织基础的重建。以无产阶级化、群众化和革命化为目标,共青团基本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化的自我改造。但是,复杂的内外形势,也使这一改造与重建工作存有不小的困难与隐忧。革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还有待在之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调适。

    2018年01期 v.39;No.2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6 ]
  • 《红色中华》法制专栏设置及影响探析

    李凤凤;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华苏维埃运动的喉舌,设置了多种法制专栏,因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起着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广大苏区军民认同了新的法律理念,认同了新法制,从而空前拥护新政权,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8年01期 v.39;No.22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7 ]
  • 红军长征途中的粮食给养问题探析

    刘魁;尹婧;

    长征路途遥远,个人负重有限。红军所经区域又为西南(北)苦寒之地,人烟稀少。外加国民政府的坚壁清野政策,粮食给养困难与红军长途跋涉可谓如影随形。为了维持庞大的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各种困难,采取诸多措施筹集粮食。红军"严守阶级路线"的解决粮食问题原则,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维护了民众利益,加强了民族团结,而且为中共在政治上赢得了高分,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1)

    2018年01期 v.39;No.22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3 ]
  • 青帮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林源西;

    青帮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在浙西南,它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很大贡献。浙江是国民党统治腹地之一,革命力量较为薄弱。在中共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之前,青帮是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主要力量之一。挺进师进入浙西南以后,青帮成为红军的盟友,并最终被红军收编。浙西南青帮成为革命力量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本身领导者的素质、青帮成员的来源以及红军的吸引力。

    2018年01期 v.39;No.22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1 ]
  • 延安时期中共改造利用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

    徐功献;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致力于传统文艺的改造与利用。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的改造与利用,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的学说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的基础理论来源,列宁关于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的相关论述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的重要理论参考,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理论经验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的可靠理论借鉴。以上科学的理论,也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利用传统文艺取得辉煌成效的理论保证。

    2018年01期 v.39;No.22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重点学科

  • 社会学学科介绍

    <正>赣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在民俗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壮大。2006年,民俗学硕士点获得批准。2007年,民俗学硕士点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民俗学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2010年,以民俗学硕士点及民俗学重中之重学科为基础,社会学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水平学

    2018年01期 v.39;No.22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社会学学术团队介绍

    <正>社会学专业学术团队带头人为林晓平教授,领军教授为江西省"井冈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万建中教授。该学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21名教学科研团队中,其中高级职称9名、博士17名,占比81%,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018年01期 v.39;No.224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客家研究

  •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探论——以赣县白鹭村为例

    林晓平;

    以"中国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首先叙述了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格局与困局;继而,从确保对客家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处理好客家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人"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建设美丽乡村与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并进等四个方面,对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2018年01期 v.39;No.224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1 ]
  • “变”与“不变”: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阀限”

    郑土有;

    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存空间和载体,其重要性、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如何保护才是有效、可持续的,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生态学"阀限"概念入手,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最终目的应是"阀限"的修复,外在力量推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应"内化"为传统村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传统村落的保护才是可持续的。

    2018年01期 v.39;No.22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9 ]
  • 区域主题文化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建设

    黄清喜;王文娟;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经历了从片面到整体的发展历程。然而,这种整体保护只是对传统村落中可见与不可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未能与本区域主题文化的大格局相结合,因此只是一种星星点点、散兵游勇式的保护。以区域主题文化型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开发模式打造的特色小镇则使区域内相关联的传统村落都能在区域主题文化引领下建设成一个个和而不同、于区域文化内独具地方特色的小镇,从而达到连片保护,联动助力,于区域文化内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2018年01期 v.39;No.22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1 ]
  • 英译《寻乌调查》中的客家文化失真及误译

    陈学斌;余婷;

    对比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和美国学者罗杰·汤普森的英译本《Report from Xunwu》,分析译者对原著中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农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客家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指出译文中因翻译的内在"不可译性"以及译者对原语语言及文化的认知缺失而出现的一些"文化失真"和误译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2018年01期 v.39;No.224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1 ]

民俗学研究

  • 客家民俗文化产业论纲

    周建新;严轮;

    客家民俗文化产业是依托客家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将客家民俗转化为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及民俗文化相关产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的集合。客家民俗文化产业可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民俗消费、行为层面的民俗表达和精神层面的民俗建构三个层次。当前客家民俗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业态较为单一。发展客家民俗文化产业,应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资源观、跳出民俗主义的窠臼、处理好主位与客位的关系、在符合民俗文化发展规律的范围内对民俗进行"发明";针对客家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具体对策建议:一是提炼客家民俗符号,以民俗传播促产业发展;二是文化+科技,提升客家民俗文化产业竞争力;三是深挖客家民俗文化内涵,经营客家民俗文化IP。

    2018年01期 v.39;No.224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8 ]
  • 符号经济视域下七仙女文化保护与创意开发研究

    刘爱华;俞玲;

    符号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趋势,其发展程度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七夕文化在西方情人节的刺激下,其习俗不断变迁,已经成为足以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七仙女文化与牛郎织女文化有联系,这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在后者的遮蔽下,其符号特色不鲜明,因此加强七仙女(包括"毛衣女"故事)研究和文化符号保护,积极建构标志性文化,借助七夕文化的优势符号,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注重学术交流等,有助于推动地方符号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8年01期 v.39;No.224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文学研究

  • 辩才元净与北宋“文字禅”

    张艮;

    "文字禅"一词虽由黄庭坚在元祐三年(1088)首次在诗歌中使用,但真正与诗歌有关的"文字禅"观念的揭橥实际上是由天台宗高僧辩才元净在元祐五年(1090)完成的。元净在此时提出"文字禅"观念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与天台宗自身对经教文字的态度以及其本人的创作实践有关;二是与北宋禅宗"不离文字"的现象有关;三是与当时禅林出现的乱象有关。在辩才元净提出"文字禅"的观念十多年之后,黄龙派诗僧惠洪才提出"文字禅"的口号,并对之进行论证。"文字禅"对宋代诗歌、诗学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辩才元净结合天台宗教门经验以及针对禅宗内部出现的情况,在元祐年间首先提出"文字禅"这一观念,其功绩也不可忽视。

    2018年01期 v.39;No.22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晚明科举文化生态下的交游场域及意旨——以“江西五大家”之一的杨以任为例

    朱湘铭;

    明代晚期,生活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文士彼此间交游日益频繁,且呈现出"抱团"现象。文士间的交游在科举仕进和力图接近政治权力话语中心的强烈意愿刺激下,个体间的日常交往活动带有某些功利色彩和现实意图。以"江西五大家"之一的杨以任做个案研究,可以折射出晚明士大夫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生活样貌。杨以任的交游场域从空间层面看,大致可分为江右乡贤和南都名士群,而从社会结构权力体系来看,又可分为文社领袖、同年同僚及生徒后进三个社会群体,这些群体间交相渗透与融合,共同构成了晚明科举文化生态下的士夫交游场域。

    2018年01期 v.39;No.224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5 ]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

  • 王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廉政思想

    龚妮丽;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专制社会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人欲泛滥、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形成了其廉政思想的基础,并通过自己"为官治吏"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廉政建设。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亲民",即为官必须按圣贤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即"致良知",通过做"去蔽"工夫,去掉私欲,唤起良知,变换气质;廉政思想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以行动来彰显良知,将"知"与"行"统合到良知的世界,实现内圣外王。

    2018年01期 v.39;No.224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1 ]
  • 论“江有何黄,浙有钱王”

    李晓方;郭晓慧;

    阳明之门夙有"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之评。"何、黄、钱、王"分别是指江西人何廷仁、黄弘纲和浙江人钱德洪、王畿。此评形成于明嘉靖初年的阳明生前,主要缘于四人均"善推演师说"。阳明身后,此评在阳明后学和地方史志中被广为流传和转载,影响深远。相比之下,学界对钱德洪、王畿的研究和认识更清楚,而对何廷仁、黄弘纲的研究则明显薄弱。"何、黄"与"钱、王"相提并论并广为流传,除了与"钱、王"一样善于推演师说外,也因为他们与王阳明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作为阳明弟子知行合一的乡里实践,得到了地域社会的认可和推崇。

    2018年01期 v.39;No.224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9 ]
  • 王阳明“知行合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

    夏静雷;刘丹;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曾经多次强调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注重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践的价值诉求。

    2018年01期 v.39;No.22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6 ]

法学研究

  • 理性的公正:并案管辖的刑法适用——以“体系化打击”视野下的财产犯罪为视角

    彭剑鸣;

    为控制纠合式跨地域和非接触性的财产犯罪而采取的"体系化打击",使并案管辖的行为人在刑法的"微观标准"适用和相对公允的刑罚适用方面产生冲突。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是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的二律背反。微观原因分别存在于刑事实体法和刑事司法中,在刑事实体法上表现为中国刑法构成犯罪的标准相对抽象且采取定性和定量的递进成罪标准,该因素因中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导致影响被放大;在刑事司法上表现为司法文化圈在趋同性中凸显了差异性且司法文化圈中的司法者对司法产生重大影响,刑事司法的效率要求与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规范存在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是通过确定以行为人犯罪地为主居住地为辅的刑法差别化适用成罪标准实现相对公平,解决冲突的路径是司法官员对并案管辖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实现同案行为人的差别化处理,而且对差别化处理作好充分的说理以期获得公众的认同,并通过适当控制个案的规模,以免冲突剧烈而为差别化处理创造条件。

    2018年01期 v.39;No.224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9 ]
  • “法律文化论”与法文化史研究

    徐辰;

    "法治"在当代中国成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性命题。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过分的侧重于对西方制度的介绍,对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诚如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所言,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当代的法律世界是一个多元性体系,中国法律文化在其中也应当有其独特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梁治平先生提出的"法律文化论"有特殊的价值。而且,"法律文化论"实际上亦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话题。

    2018年01期 v.39;No.224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5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特色小镇研究中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邹心平;

    在产业与文化的生成关系上,依托都市圈的杭州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是先有产业,再由产业逐渐孕生文化的案例,但就全国来说,可依托都市圈发展的乡镇(平台)不多,而各具悠久历史的特色文化却星罗棋布,因而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并将之转化为产品产业,是更具普遍意义的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由于特色小镇首先在浙江兴起,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因而在研究中针对浙江或以浙江做案例的相当多,有将浙江的所有做法视作国家提倡的倾向,忽视了两者的区别。实际上,浙江的做法与国家的政策在城乡一体化的关注度、高端要素的集聚、旅游功能的配置、产业载体与新型城镇化载体的定位等方面存在区别。旅游业及旅游小镇是特色小镇创建发展的重要方面。

    2018年01期 v.39;No.224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8 ]
  • 教育的非经济福利及其认识意义

    龚子方;

    教育不仅能给受教育者带来相应的经济福利,还能带来重要的非经济福利。而后者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认识并重视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非经济福利,有利于"素质教育"获得更为清晰的内涵,有助于消解物质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益于客观地认识"教育之用"。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国家公共产品,应该回归其本来的价值。

    2018年01期 v.39;No.22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高校预算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问题研究——基于新预算法的考量

    刘小勇;周俊峰;

    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2015年1月1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从立法角度进一步明确了预算的刚性管理原则,同时通过"建立跨年度预算动态平衡机制、规范预算调整程序和设立预算调节基金"等规定释放出了一些柔性管理的信息,体现出了"以刚为本,刚柔相济"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略。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高校预算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分析和解决现阶段高校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正确处理高校预算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关系,加强和改善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2018年01期 v.39;No.22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0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人须在事上磨:《传习录》的生活德育思想

    许文涛;汪凤炎;

    "人须在事上磨"是《传习录》生活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事上磨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炼心中的先天良知,这一育德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品德培养中知行脱节的问题。事上磨炼作为"致良知"的重要方面,让"致良知"德育方法可以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事上磨炼强调生活实践对当下生活德育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8年01期 v.39;No.22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7 ]
  •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及对策

    邱小健;陈健;王贤德;

    通过对近年来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生均预算经费偏低、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正确定位,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拨款模式进行改革,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监督体制。

    2018年01期 v.39;No.224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9 ]
  • 播音主持专业浸润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王钰;

    播音主持专业的浸润式教学模式一改过去传统的"填鸭式"强制性的知识灌输模式,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基础上,形成一种以情感浸润为主线,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依托,以艺术性的语言和专业化的情境创设为路径,尊重学习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在故事中激发、于互动中引导、在实践中深化,通过情感浸润、语言浸润、活动浸润、情境浸润贯穿于播音主持教学的全过程。

    2018年01期 v.39;No.224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7 ]

心理学研究

  • 揭秘“奇爱博士”的手——异己手综合征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解读

    陈巍;张静;郭本禹;

    异己手综合征是神经精神病学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病理现象之一。按照临床神经病学的界定,患者的某只手似乎按照本身的意志呈现目的性的协调动作或姿势,而另一只手则试图干扰和对抗这种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使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到陌生和疏远。结合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证据,以及现象学方法论,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试图从拥有感与自主感这一对概念入手,尝试解读异己手综合征的主观体验,并给出一种融合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干预措施。

    2018年01期 v.39;No.224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无意识:一个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悖论难题

    陈劲骁;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基本临床概念,由于其独有的理论特色,诸多现象学家试图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或提出质疑。结果表明,无意识概念在哲学现象学中是无法直接自洽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为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的沟通提供了契机,由于现象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病的现象学反思是基于具体的临床分析经验而非抽象的先天逻辑结构,其对现象学的期待也停留在形式上的借鉴和启发上,而从未试图越界以某个现象学概念去直接取代无意识概念的临床地位,因此只有当精神分析和现象学被共同置于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中,才有可能打破二者之间的天然隔阂。通过将对无意识概念的科学性反思转变为无意识在临床中的合理性问题,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能够找到突破无意识困境的可能性。

    2018年01期 v.39;No.224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精神疾病发生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解释

    徐献军;

    精神疾病的发生根源,是精神疾病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主导的理论是将精神疾病的风险与大脑神经生理、遗传基因以及环境等要素相关联。但是这些要素都不能单独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是一种由现象学哲学衍生出来的精神病理学研究进路,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在近年来得到显著的复兴。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认为精神疾病不同于以单纯大脑病变为基础的神经疾病,而是以主观意识经验的显著变异为核心的、病态的在世界中存在的模式。意识的变异,先于大脑神经生理与基因变异。意识不是纯粹内在的东西,而是包含了他人与世界。

    2018年01期 v.39;No.224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8 ]

  •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要求,本刊版式进行相应规范,并对作者来稿作如下要求:1.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2018年01期 v.39;No.224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下载本期数据